准提咒感应网
准提咒感应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05讲(共15讲)

导读: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05讲(共15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一节课,佛简略开示须菩提所问的如何降伏其心,到后面佛还会详细的为大家来...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05讲(共15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一节课,佛简略开示须菩提所问的如何降伏其心,到后面佛还会详细的为大家来做开示说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段经文,是佛简略开示须菩提所问的云何应住,也就是如何安住真心。下面请看经文,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复次,复是又的意思,次是次第,凡是经中用复次二字都是和上文有一定的密切的联系,有一定的关系。上文回答云何降伏其心,本文是回答云何应住,看起来降伏其心和云何应住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件事,前面说降伏,如果妄心能降伏,那么真心自然而然的无住而住了,如果能安住真心,那么妄心不降而降。而且上文是讲发大愿,这里讲的是起大行,愿和行不能相离,有愿必有行,要践之于行才不是虚愿。再有,上文是讲发大心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却没有说度众生的方法,本文正是说度众生的方法,所以这里用复次二字来显示上下文互相的联系。

菩萨于法,这个法包罗万象,一切事物,无论是眼见耳闻的还是心所想的都称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内了。

应无所住,住就是我们说的执着,心有所住了就说明你住心了,心有执着了。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修行修真智,般若真智,照见诸法都是相有性空,不应执着。我们佛法里的空不是頑灭空,它是相有但是它的本体没有的,它是没有本来,我们今天说它是没有本来的,没有本体的,都是相有,相是因缘和合但是没有本体,一会儿我们会讲这个问题。既然没有本体,没有他的本来存在的,都是因缘的组合而成的,所以应以无所住的心修行布施波罗蜜。

布施是让世间和乐,就是和睦快乐,也是出世圣法的根本。我们修出世法、修学佛法布施是根本,众生在三界之中轮转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执着自己的身体和五欲的享受,自己没有的东西要想尽办法得到,想尽办法甚至就要绞尽脑汁,由于贪心的驱使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为了得到造种种的恶业。自己有的东西,《无量寿经》当中说的非常的清楚,我们就会起悭贪的心不肯布施,甚至不肯给妻子、奴婢、家亲眷属,更甚者连自己都舍不得,更何况去帮助别人呢。没有的东西想办法得到,已经有的东西就想牢牢的守护住怕它失去,这就是我们众生因为贪爱执着所造成的,而布施正是破除悭贪的妙药。

佛给我们讲布施有三种。第一是财布施,就是把自己的财物、衣服饮食这种种的物质,自己所拥有的这些物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都要施与众生,在帮助别人摆脱贫苦、困难的同时,也能放下自己对于财物甚至我们这个色身的执着,布施就是破除我们对这个我的执着。第二是无畏施,就是使众生脱离种种的恐怖,这是无畏施。第三是法施,应众生的机为大众宣说正法这是法施。我们都知道,菩萨修行六度广度众生,那这里为什么只提到了布施?六度里面,菩萨要修六度万行的,这里只提到了布施而没有说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五个波罗蜜,只提到的是布施,《天亲论》中说:“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说的非常明白的,也就是说,檀就是布施,布施统摄了六度。

我们刚才讲的财布施,财布施包括外财布施和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就是指拿我们的财物去布施给大众,用财物来布施;而内财布施就是指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时间经历、还有我们的技艺来帮助大众。比如我们到社会上去做义工,到寺院里面来做义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用自己的身体技艺来帮助社会大众,帮助大家能够安心修学,这个财布施就摄布施波罗蜜。

第二是无畏施摄忍辱波罗蜜和持戒波罗蜜。无畏施就是使大众有安全感、没有恐怖没有恐惧的心。我们和大众在一起相处难免会有利害的冲突,如果你受了委屈甚至被别人冤枉不能容忍,用各种手段去报复给你不公平的人,这样就会给大众带来恐怖,所以无畏施也含摄了忍辱波罗蜜,你为了给大众能够无畏,你就先要学会自己的忍辱,所以无畏施含摄忍辱波罗蜜。无畏施同时也含摄持戒波罗蜜,你要让众生无畏,一定要做到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你戒行清净,你的行为规范,能给大众带来安全感,能让大众安心,所以无畏施也含摄持戒波罗蜜。这是无畏施含摄两种波罗蜜,一个忍辱波罗蜜,一个就是我们讲的持戒波罗蜜。

法施,用法来布施。以佛法来布施众生必须具有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我们一个个的来讲,如果一个人怕辛苦、怕热怕冷、怕种种的辛苦就没有办法来做法布施。对众说法心无疲倦这就是在精进了,精进波罗蜜;为众生说法时,遇到种种的问题和干扰而能说法无乱,这是禅定波罗蜜;这几个师父都有亲身的感受,过去师父在这上面给大家做开示的时候,下面一乱师父这就开始有点要浮动,随着现在讲经的时间越来越长,师父讲了十年了,你们下面再怎么乱师父如如不动,禅定波罗蜜,再加上师父刚才说的精进波罗蜜,看着上面的讲一个小时,但是这一节课要备课、要准备、甚至是十几天,查各种的资料,刚才讲的精进,现在讲的禅定。再有,说法之人不但要通达佛法还要能观机施教,根据众生的根性来说,这是智慧波罗蜜,真的就是这样,越讲经你的辩才真的无碍的,大家都说师父你怎么这么有智慧,任何的问题都难不倒你。这是智慧波罗蜜,通达世出世间法。随着你的修行、随着你的发心,自利利他,在你利益众生的时候,其实你这六波罗蜜你都具足了。由此可知,财布施、无畏施、法施统摄六度。

印光大师也说:“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终,不外一舍字,布施即舍即放下,推之,持戒舍贪嗔痴,忍辱舍嗔恚,精进舍懈怠、昏沉、掉举,禅定舍散乱、昏沉,般若舍二边及我法二执”,这是印祖的开示。佛法不外乎舍,所以这里说布施波罗蜜也就等于说六种波罗蜜,六种波罗蜜具足也可以说包含了六度万行。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里的所谓一词是承上文,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接着这一句。菩萨行布施时不应住的法是什么呢?就是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里虽然单说六尘也包括了六根和六识。六尘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对的境界,色尘是我们眼根所对之境,是眼所见的一切色相,比如赤橙黄绿、还有长短方圆乃至男女的相貌等;声尘是耳根所对之境,比如悠扬的琴声、美妙的歌声、还有大街上的噪音、还有甜言蜜语、恶言相向这些都属于声尘;香尘就是我们鼻子所嗅到的一切气味,像檀香、沉香、脂粉、香水之香,臭的有世间的腐败之味,腐败之物散发的气味,这是香尘;味尘就是舌根所对之境,比如我们所尝到的酸甜苦辣乃至一切饮食的美味;触境就是我们的身根所对之境,如冷暖轻重涩滑乃至男女肉体上的接触;法尘就是这个意根所对之境。在六尘当中,我们刚才讲的前五尘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大家还都好理解,只有法尘比较难理解的,法尘就是前五尘所落谢的影子。比如大家现在在听师父讲经,看着师父,回去以后大家就会时不时的想起师父讲经时候的神采和音声,这就是色尘和声尘所谢落的影子,就称为法尘。就是回去以后,你们想到这些像和音所谢落的影像和声音。总之,法尘遍摄了世间一切有形相和无形相一切法,所以称为法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又称为六贼,因为这六种尘境每一种都有可意和不可意,可意的,美好的外境让人一见就欢喜,比如名车、美女、漂亮的衣服、豪华的别墅,这些叫可意的,让人能够生起贪恋,不顾一切的想办法去得到去占有。而对这个不可意的、丑恶的外境让人心生厌恶,烦恼的人让你想办法去嗔恨去除掉。我们凡夫就是随着这种外境,心随境转造作恶业,祖师们说嘛,“境界无好丑,好丑在人心”,都是我们的心随着境去转变,喜欢的去贪,不喜欢的厌恶,造作种种的恶业,使得本身的功德法财为之虚耗而消失,把我们的清净心最后转变成什么?分别和烦恼,所以六尘也叫六贼。《楞严经》中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自己把自己清净的本性给染污了,不是外境,外境不起作用的,作用是你的心。所以我们出现问题了都是怨外境,每一个人吵完架以后都是指责对方,都是说对方哪里做得不好,而没有反观是自己的心随境在转,没有保持当下清净的一念,如果你保持当下清净的一念,真的是境界无好丑的。菩萨能知六尘现象都是因为因缘和合而生,是一种虚妄的现象,都是空无自性幻妄不真的,所以对六尘的境界菩萨不取分别的心,他是以无住无著之心来行布施,这一个我们一定要学到,我们后面还会接着讲这个问题。好,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如是,就是指上文,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指上文来说的,指这一句经文来说的。不住于相,就是对一切法都不执着,一切法当然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切法包含在内。菩萨不住于相布施,那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轮体空。

第一个是施空。菩萨布施的时候知道我、身体本空,五蕴和合的身心是刹那生灭的,没有一个真我,哪有一个能施的我呢?既然没有能施的我,就不会产生希求得到回报的心了。知道没有我了,那回报哪里呢?所以就没有一个产生回报的心。而我们凡夫都是执着假身为真有,执着这个假身为实我,由此而产生我、我所,使身心成为五欲的奴隶,在布施行善的时候,仍然是心存贪念、心存回报,结果因为身心有所系缚,不但修的功德减少了,还会因为受施者和外界的影响产生种种的烦恼。

我们在生活当中见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很好的姊妹关系,闹矛盾了,总会怎么说?我对他多好多好,总是想着自己对别人的好,这就是因为什么?心里有我,有我的时候,你的付出总想得到回报,哪怕回报一个感恩也是因为有我,你要感恩我,不一定是在物质上求回报,也要回报一个感恩,我对你多好,你要感恩我,你要听我的,总想得到一个回报,这就是因为有我,这就是住相布施所造成的烦恼。如果你无我了,我自己随缘去做,做自己应该做的,不住我相,不论别人对你怎么样,你不会产生这种烦恼的。正因为我执强烈,总想得到回报,哪怕一个赞扬总想得到,这就是因为有我了。

第二是受空,受就是受施之人,我空了,那受施之人也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的,当体即空。受施的人也不真实,他也是相有性空,没有本来没有本质的,所以应当了达本无受施之人,对受施之人也不应当有分别之心,做自己应该做的,无我、也没有受施的人这就是受空。就比如有的人在布施给穷人的时候居高临下,贡高我慢,这是我执,还有存在一个所接受供养的人,对穷的就是居高临下;还有在供养法师的时候觉得这个法师名气很大,为了法师的名气去供养,最后搞成个人崇拜。我们看现在的供养,你的名气大我就供养,你没有名气我连看你一眼我都懒得看你,我不会供养你的,这些都是有分别心的表现,这种住相布施,给大家说不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哪怕你供养的再大所获的福德都很小的。佛在住世的时候,维摩诘居士他将璎珞分成两份,一份布施给法会中最贫贱的乞丐,另一份供养给最尊贵的佛陀,维摩诘居士说,“施主如果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则等同如来福田之相”。在福田上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什么?你没着相布施,你是平等布施,看到生佛无二的这种自性了,你看到众生是佛,那你的心也是佛心。而我们都是以相取人,以相来分别,所以我们布施时要以平等慈悲,要用这种智慧、般若智慧心去行布施,以恭敬尊重的心来行布施,这是受空。

第三是施物空。你所施的物质也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没有自性,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你所施的金银财宝、你所施的物质,给大家说也是空的,也是相有性空的。就像师父的这个袈裟、祖衣,你们穿的衣服,师父这个就是众生供养的,师父感恩,好好的讲经,回向,以这个来供养众生。你们所施的,我们说我们的衣服,我们用衣服来做这个比喻,我们的衣服你细看,它是由一丝丝的线贯穿起来的,你们着相,认为这就是一件衣服,其实你细看它是由一丝丝的线而贯穿起来的,哪有一个衣服的本来?师父说本来为了你们好理解,哪有一个衣服的本体?你细看,一丝丝的线所连贯起来的,它是线的种种的组合,我们说因缘,它是线种种的因缘而现的这个相,你们只看相,没看到它是一丝丝的线。这个线是怎么来的?线也是棉花,一团一团的棉花组合成了一丝、一缕一缕的线。它哪有一个本体的?它要有本体,它会本来就有,也不会生也不会灭,没有生灭的,它既然会生灭,它是组合而成,就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和合而成,就是没有本体,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它只是一个假相。所以佛法里面说嘛,相有性空,本来是空的,本质是空的,我刚才讲了,我们佛法里面所谓的空不能毁相的,它相是有的,但是它的本质、本体是空的。所以衣服从自性上来说是空的,它是随着种种的组合也叫因缘而形成的,等因缘不在了它也就不存在了。一切所布施的物品都和这个衣服是一模一样的,都是所现的相,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们每天都在追逐着什么,都在追逐着这种种贯穿起来的假相、种种组合的假相、因缘和合的假相,看明白了,对于所施的物品我们就不应当去执着了,不要起贪吝的心,布施时欢喜布施后无悔。如果能在布施时,内不见有布施的我,外不见有受施的人,中不见所施的财物,这样布施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不住于相行于布施。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上面,佛教给发心的菩萨应当不住相来行布施,但是又担心这些菩萨怀疑三轮体空而行布施的时候修不到福德。我们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也会有这样的顾虑,既然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都空了,我还修布施干什么?我修布施还能修到福报吗?佛为了解释菩萨们的疑惑,让他们能够安心修行,所以佛这里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就是说不住相布施得福最多。这是为什么呢?窥基大师在《金刚般若经赞述》中说:“谓有相施者,是顺世间施,可破坏故,可毁责故,得世间果,不坚住故,是可思议,是可计量,无相施者,顺出世间,不可破坏,当得出世菩提果故,坚牢久住,情不能思,算数所不能量也,又有相施者,有其分限,是有拘碍,无相施者,无其分限,宽广无边,无有拘碍,是故得福最多,故不可以情思算数计量多少也”,这就是用有相施和无相施给我们做的一个对比。的确是这样,着相布施希求得到回报,属于世间布施,发心有限所得的果报也是有限的。你用有求的心去行布施,还是没脱离一个贪心,还是着相了。就像憨山大师在《金刚决疑》中说:“著相布施,局于有相,而众生之相,一微尘耳,纵能获福,其福几何”,你着相布施纵然能修到一点福报也没有多少的。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的时候法缘非常的兴盛,每次讲经时听经的都挤得满满的,所以有人提议建一个更大的讲经堂,诚拙禅师就决定扩建寺院,有一位很富有的商人叫梅津,他用袋子装了五百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他非常客气地说,这是微少五百两是来建讲堂用,梅津虽然嘴里说着轻少,实际上他的心里觉得自己捐了很多,诚拙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去做别的事情了,梅津对禅师的态度非常的不满,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禅师的后面提醒他,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百两黄金,诚拙禅师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说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这时候梅津就提高了嗓门说,师父我今天捐的五百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吗?诚拙禅师这个时候刚好走到大雄宝殿的佛像前,他停下来对梅津说,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是给佛祖,为什么要让我跟你说一句谢谢呢,你布施是在为你自己修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佛祖向你说一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谁都不欠谁的了,就一个谢谢。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到寺院里上香供水果,总是要先送到师父办公室的,你说了你给佛上供,放师父办公室里,师父一个也不敢吃,那是佛的,对不对,要等下来以后大众利和同均,你是供佛的,你送我办公室里,你还馋我还急我我还不能吃,所以总是想让师父说一句谢谢,知道他们在做,好像都是在给我做一样,做给我看一样。还有的到寺院里面来修布施,就是为了升官就是为了求财求平安,就像来跟佛菩萨、来跟师父做交易一样,觉得我花多少钱了你必须要满我的要求,像这样都是有相布施,修到的福报是很有限的。而无相布施,不见有施者受者,也不见所施之物,这样布施与法性相应,法性广大,我们说心性广大犹如虚空所得的福德也不可思议。所以下面佛就用虚空来做比喻,好,我们看下面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以思量不?须菩提回答不可以思量;佛又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也回答不可思量。这里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就把十方虚空全包括尽了,虚空无量无边不可度量,世界之大莫过于虚空的,佛说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不可思量。所以你的心有多大,你的福德就有多大,你的心不住相布施,它就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不可度量。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我们在修布施的时候,如果是用执着的心去做,心一执着,我刚才讲了,心小了,那你的功德也就小了。就像《地藏经》中说:“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舍一只是得万报,这是有量的,很小的,你们一听万报很厉害了,我供养一块钱能得一万块钱,如果你尽心尽责地去做,它会像虚空一样,不在乎你所施多少,而在乎你的心量有多大,就是这样。

世间人很难放下贪爱,这个贪爱之心很难放下的,布施的时候心里最牵挂的就是自己和家人,正是这样执着把自己的心局限住了,把所修的福德也给局限住了。以有所执的心做再大的事,给大家说,将来也不过是生到天上或者做国王享受富贵,还是有量的,等福报尽了还是会堕落的。修再大的福报,你只要着了相了,它就是生灭法,你用生灭的心所修的福报也是生灭的。永嘉大师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若尽还堕地,招得来生不如意”,就像我们仰箭把箭射向虚空一样,势力尽了,箭的力量尽了还是要堕落下来的,你只是得这一生几生的福报,但是我们人可是无量,以后还是要不如意的,所以有所执着的布施所修之福就是有限的,是暂时的,以后还会受轮回之苦的。而这里佛教我们无住相布施,心里没有任何的执着,用这种去行布施我们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扩展到无边无际,那所修的福德当然也是无量无边、不可计量的。前面讲,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而这里是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把不住相这里改成了无住相,看是一字之差,其实大有深意,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经发心了,那他就有成佛的资格,佛就教他们不住相布施,以这种方法、以不住相布施来修行、来成就佛道,这里是讲以不住相布施的方法修行用功,不住相布施,以这种方法来用功必须达到无住。必须达到真心无住,没有一丝毫的住相才行,这种境界就更高的了,无住了,上边是不住,这里是一定要做到无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前面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佛简单地做了回答,做了开示,这句菩萨应如所教住,是对这一段回答开示的一个总结,就是说初发心的菩萨,应当依照如上所说,无住相而行布施就能够安住真心。大家听到这里也就应当明白,发起菩提心之后,要想不退失,要想安住在菩提心上,并不是说我们要离开人群,不是说你要躲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你放不下心里的执着躲到哪里也没有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躲到哪里都没有用的,就是在世间去行菩萨道,和众生打交道,天天去行布施。经济条件好的我们用物质,用物质去帮助众生,生活不富裕的我们可以用体力劳动,可以用自己的特长,可以用自己的时间,尽心尽力地去为众生服务。无论是哪一种布施,在布施时能够了达施者、受者、还有所施之物当体即空,三轮体空,这些都是了不可得,心里没有一丝的执着,这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讲到这里有人就会想,这个修行的方法我们能听明白,也听明白了,但是因为自己的习气太重,我执的习气太重,整天不是执着这个就是执着那个,再怎么努力这一生都很难做到无住相,大家千万不要因为习气重,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著有《金刚经讲义》的江味农居士生前常说“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一生持诵《金刚经》,对于《金刚经》他可以说独具心得,在讲义中他把他的金刚经注解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他主要还是修念佛法门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在他病重的时候他的同修道友为他助念,终日佛号不断,江居士安卧在床随着大家的默念,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对身边的人说,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了,然后在诸位道友和家人的助念佛号声中安然往生

末法时期我们众生的根器薄弱,确确实实是的,要想靠自力修行得解脱,的确是非常之难。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净土靠二力法门,我们只要信愿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就来接引我们,所以在修行方法上,我们最好还是选择念佛法门,深信切愿,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就像印光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入大觉海”,那么我们的心就直接进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大海当中,依靠弥陀的大愿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横超三界圆证不退。《金刚经》虽然不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专经,但是对我们求生净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要想往生,就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明朝的传灯大师说,“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而不得生”,更何况多爱呢,众生正是因为执着爱境,就像对儿女妻子父母、功名利禄等等有一物放不下都会障碍往生。而去除心中贪爱的方法是什么呢?传灯大师说:“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就是说要除心中的贪爱,不是把你所贪爱的境界除掉,也不是闭起眼来不去看,而是要了知诸法的空性。《金刚经》正是帮助我们,认识世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使我们看清自己所贪爱的一切,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再怎么贪爱你也是得不到的,反而耽误往生净土的大事。你既然什么都不可能真正的得到、真正的拥有,那你心里自然就会轻轻松松的放下,而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了。这两节课是佛对须菩提所问的如何应住,如何降伏其心做简略的开示,从下节课是对这两个问题详细的回答,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学习。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