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准提咒感应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修善积德,人必定发福;造作不善,会身败名裂

导读:修善积德,人必定发福;造作不善,会身败名裂 摘自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修学体会 2016年5月18日 能够修善积德,人必定发福;造作的是不善,人会身败名裂 尊敬的上净下空师父好! 尊...
修善积德,人必定发福;造作不善,会身败名裂

摘自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修学体会 2016年5月18日

能够修善积德,人必定发福;造作的是不善,人会身败名裂

尊敬的上净下空师父好!

尊敬的诸位大德们好!

尊敬的系统共修的老师们好!

首先非常感恩“佛陀教育网”!

此次《感应篇》共195集,学习报告如下:有看过一本《学佛问答》的书籍,上面说印光祖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祖师来到世间带给我们了《了凡四训》、《太 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安士全书》等这些书籍,目的是能够化解当今社会这些灾难、唤醒一切众生,真正的觉悟断恶修善,纵然灾难不能够化解,也 可以减轻,时间缩短。从《感应篇》这道理上讲我们明白,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一定会得到恶报,这是感应真理。当今上净下空老法师如理如法地弘扬佛法,功德 无量。

看淡生死,人没有死,所谓“生死”,是平常事,是我们转换一个环境,我们会得到更好的生活。学佛的我们一定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劝导有缘的人、一切众生,共同学佛、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细说《太上感应篇》首先要明白,“太上”这两个字是尊称,“感”跟“应”。“感”古人有个比喻,好比是种植。“应”好比是开花结果。用这两个字做一篇文 章的名称,就说明了“有感必应”,“感应”都是依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感应”也可说之为因果关系,了解这个道理,促进我们行善。善缘促进 我们的道业,恶缘则增长我们的恶念。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善积德,这个人必定发福;一个人造作都是不善,纵使家庭有福报,祖宗、父母有福报,生在富贵之家,必定也会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这是感应的道理,因果不虚。

一个人修行,一个人得福;一家人修行,一家人的福;一个地区修行,这个地区免除一切灾难。真是太好了!

感应的道理很深,感应的事迹很广。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违背这个纲领。依教奉行,自然就有成就。所以我们都应有一颗慈悲的心,慈悲为本,方 便为门,就是这个心。若人人都能奉行“十善业道”,天灾人祸自然就不会发生了。我们的妄想,念头随着“贪、嗔、痴”、随着“嫉妒”、“邪淫”,地狱的现象 就会现前。

善恶的造作有三业:

1、身、口、意都在造作。

2、身体的动作,口里的言语。

3、心里的念头与十善相应的是善,与十善违背的是恶。我们要真正的把五戒十善做到,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

地狱五条根——財、色、名、食、睡,有一条都离不开地狱。

一生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欢喜,什么都好,念佛成就。善福自己修的,自己受用,福祸是自己造的。

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一定要记在心,不能犯。

学佛要有三个转变:一转恶为善,二转迷为悟,三转凡为圣。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念头是根本,思想是根本。所以从根本修也就是说明再多的行为,行为之所以发生,都是在思想。思想纯正,一切都纯正;思想偏邪,那一切都不正。这是劝我们从根本修的意思。

但是这个说法说得浅,真正的意思,这个根本是什么,我们必须要晓得,也就是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才是真正把根本找到。

所以修性,性是心的根本,性是体,心是作用。真实的功德是在你起心动念,在你言语造作,以纯善的心,纯是爱人的心,纯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的心行,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里面、工作里面,这是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回向才有用处。这是真正孝顺父母,念念不忘。父母往生了,这个功德可以帮助他高升品位;父母不幸在恶道,这种功德可以帮助他超生,这是真正的超度。不是请几个和尚、道士念经就能超度得了,那是迷信。

起心动念、生活行为如佛所教、学佛所行,这叫“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能够尊重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无条件的、无私的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只有这么一个心,只有这么一个念头。

这个念头、这个心是“天志”,在佛法里面讲是佛的“愿”。

对于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我们要特别关怀他,关怀是布施,爱心的布施,慈悲心的布施。布施爱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诚心,布施清净心,这一类的布施很少人说。只知道看到他没有衣服穿,我们去买几件衣服送他;他没有吃的东西,我们送他一点粮食。没有付出真诚的爱心,这个功德做得就不圆满。不但是不圆满,实在讲没有功德。他所做的是属于福德,福德还不是圆满的福德。圆满的福德里头是有真诚的爱心,真正的布施照顾、慈悲救济。

他为什么会受这些苦难?我们学佛的人清楚、明了。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两种业力:

一种是“引业”,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来投胎的。过去生中“五戒”持得不错,我们凭这个得人身。

虽得人身,每个人一生果报不相同,果报是属于“满业”,圆满的“满”。“满业”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我们这一生容貌,身体健康状况,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的不同,是属于“满业”。

这些鳏寡孤独,他们的“引业”跟我们相同,都得人身,“满业”不一样。这个佛在经论里面说得太多。他贫穷没有财富,什么原因?没有修“财布施”,悭贪吝啬,所以受贫穷的果报。他没有智慧、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是前生没有修“法布施”;身体不好、不健康、多病,没有修“无畏布施”。我们从“果”要看到“因”,从他现在所造作,他的思想、言行、造作,那现在在造“因”,我们就知道他将来的果报。

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佛菩萨就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经上常讲天人师范、人间天上的表率。“师”是表率,“范”是模范。

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自己冷静想想,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能不能做为社会大众的模范?社会大众都像我这样学习,行不行?我们要常常这样的反省、检点,才算是一个学佛的学生、佛的弟子。

如果我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对社会大众有危害,就赶紧把它改正过来;我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大众有利益,我就应当努力去做。

佛教给我们一个根本理念,就是决定不能为自己。佛给我们说,自私自利是众恶的根源。如果为自己想,这就叫“凡夫”。一切不为自己想,为众生想、为社会想,这个人就是佛菩萨。社会的利益是自家的利益,大众的利益是自己的利益,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这是佛菩萨。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

《太上感应篇》教导我们的是人、天两道。我们每天读诵,仔细去思惟、想一想:我们的心行跟“太上”所讲的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走的是人道、天道;如果相违背,我们走的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2016年4月29日

惭愧佛弟子b02131 敬上

学的东西立刻得受用,是“了义”;学了没用处,是“不了义”

阿弥陀佛!

顶礼尊敬的净空恩师!

各位老师、同修们:大家好!

通过学习“净业三福”,总结如下:

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现前的世界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电视屏幕是一个,频道不相同,我们转换一个频道,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这个画面,所以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转一个频道。方法是 “汝当系念”。“一心系念”、“一心不乱”。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系念、观想,我们知道是突破时空的秘诀。我们不能突破这个维次的空间,是因为我们的妄念太多,分别执着太多。佛说法界原来是“一真”,净业才能成就

。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就能够突破时空的障碍。前提——“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第一福:“人天之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它代表的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这样的,是出自于天性的。佛法基础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尽孝的范围就扩大了,孝顺一切众生,这是性德圆满的显露。学佛志在作佛。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

“奉事师长”。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平等的。佛法是师道,佛法不是神道、不是宗教。

培养慈悲心就是培养真心,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要以真诚、平等的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落实“十善”就是落实“孝养父母”,落实“十善”就是落实“奉事师长”。

“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十善”不是学来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看到别人的好处、善处,我们要向他学习;看到别人的不善处,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正过来。

“世间的善人、不善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不善人造的不善事,他是来教我的,让我反省的,未必他做的真不善”。我们常常用这种心态来学习,决定不可以恼害众生。要成就自己圆满的性德,对于真正不善的人,要用真诚至善去感化他。善恶是习性,不是本性;诸佛菩萨看一切众生是看本性,不是看习性。习性有善恶,本性没有善恶。习性染上不好的习气了,可以改的,我们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改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因为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一个法身、同一个本体。这样才能够“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凡成圣”。

凡是怨天尤人,都是对于事实真相不清楚、不了解,这里头产生了误会,这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我们在事相上修,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这是佛弟子、这是孝子所应当学习的、应行之道。

“十善”。

“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业”,不妄语(不欺骗任何一个人),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说的话很难听,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不绮语(花言巧语,目的是欺骗众生)。

“意业”:不贪,不嗔,不痴。转贪心为戒行,转嗔恚为禅定,转愚痴为智慧,“贪嗔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夫妻永远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包容,看对方的长处,不要看对方的缺点,才能够百年好合、维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第二福:声闻、缘觉之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南无阿弥陀佛”意思是“皈依无量觉”。

密宗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意思是“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莲花一样”。

“皈依佛”是觉而不迷,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皈依僧”从种种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身心清净,这叫“皈依僧”。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自己学了立刻就得受用、就得好处,这是“了义”;我学了没有用处,学了也做不到,这对我就是“不了义”。换句话说,适合我的程度,适合我的工作,适合我的生活方式,适合我现前的社会环境,种种都能够适应,这是“了义”,这个东西学了马上就有用处,学以致用;如果学了这个佛法没有用处,白学了,我们得不到利益,那就叫“不了义”。

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

“具足众戒”,佛教导我们要守法。“不作国贼”“不谤国主” “不漏国税” “不犯国制”

“ 不犯威仪”,“威仪”是礼节,我们守礼、守法,小小的礼节都不失。

“净业三福”分别为:

第一福,人天之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福,声闻、缘觉之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福,是大乘菩萨之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感恩净空老法师!

感恩学佛网站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修!

愿净空师父:法体安康,叶落归根;长久住世,度有情众!

惭愧弟子a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