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准提咒感应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你的上师具足这十个特点吗?

导读:你的上师具足这十个特点吗?阿难曾经问佛陀:想获得佛法里讲的大部分成就,要依靠上师善知识吧?佛陀对阿难说:不是大部分成就,而是一切成就都来自于上师善知识。可见,依止一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你的上师具足这十个特点吗?

阿难曾经问佛陀:想获得佛法里讲的大部分成就,要依靠上师善知识吧?佛陀对阿难说:不是大部分成就,而是一切成就都来自于上师善知识。可见,依止一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摄受和窍诀,想通过自己的力量通达佛理,获得真正的成就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依止上师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前,首先要进行仔细观察,详细了解,不能盲目崇拜和追随。佛在经中讲: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善知识,然后才能生起信心,否则会动摇。信心是从明理中产生的。

做任何事都要有种标准。小乘、大乘、密乘都有各自的上师善知识的法相。佛讲了很多上师善知识的法相,《经庄严论》里诠释了上师善知识的十种法相。

一、调柔。对自己要求严格,身口意特别清净,言行举止具足威仪。莲花生大士讲过: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细。一般情况下,纵遇命难也不造恶业,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恶业;哪怕失去生命,也要行持善法,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善法。以这种心态重视善恶,取舍善恶。

麦彭仁波切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里讲,内心的境界要跟莲花生大士一样,行为要跟静命论师一样(静命论师是比丘,在印藏颇负盛名,是清净持戒的典范)。 

二、寂静(禅定)。具有禅定功夫的人会很稳重,信念特别坚定。为了信念可以舍弃生命,内心如如不动。

三、除惑(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对治烦恼的。具有智慧的人不但能铲除自己心灵上的疑惑,也可以帮助他人铲除心灵上的疑惑。

以上三种法相主要是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心灵导师。我们依止的上师善知识应该是具有这种能力的心灵导师,依靠他治疗自己心灵上的疾病。

四、品德。一个人的品德是很重要的。《二规教言论》共讲了十二种做人的标准,即做人的规则。但是最最根本的是稳重、善良、正直等品质。

1、稳重。身口意都要稳重,如果身不稳重,就会东跑西颠;如果语不稳重,就会言而无信,虽然发的愿很大,却没有行动;虽然立下了誓言,却不去守护。如果意不稳重,就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人叫善良的人。

3、正直。能换位思考,遇到任何事情,面对任何困境,都能换位思考,这叫正直。这样的人会明白,自己如何,他人也是如何。

在这个世界上,不缺有能力的人,也不缺有学问的人,但是缺少真正有品德的人。比如我们的上师如意宝,正因为他品德高尚,才感化和吸引了无数的人,这就是他真正的摄受力。

五、勇猛精进。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应该是个表率。因为我们要跟着他学,以他为榜样,所以他必须勇猛精进。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莲花生大士,都用毕生的精力来学修,即使成道了也没有丝毫的懈怠放逸之心。 

六、阿含富(精通佛理)。显宗密宗,大乘小乘,有很多共同和不共同的地方。如果不精通、不掌握这些佛理,就无法衡量弟子的本性,怎么去摄受他? 

七、觉真

。觉真是必须要有修证、见地,这样的人才真正有度化众生的能力,犹如只有明眼人才可以给他人带路一样。也许有人会想:他人是否有修证或有见地,凡夫人无法衡量。

佛在经中讲,虽然我们不知道哪里有水,但是通过水鸟可以判断;我们看不见山顶上的火,但是通过冒出的烟可以判断。同样,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也能衡量出一个成就者内心的境界或修证,最起码能大概了知。

八、善说法。能如理如法地讲法,以这种方式利益众生。依靠开法会、灌顶、念咒不可能真正利益众生,最多只能消除一些业障而已。要依止一个真正对自己有利、有帮助的上师善知识,要找一个用一辈子的时间、精力来给自己传法的上师善知识。否则,即使他名气再大,势力再强,也不应该依止和跟随。

九、具慈悲心。慈悲心是发自内心地希望众生或弟子离苦得乐。大乘佛法里讲,上师善知识要有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消除众生、弟子的痛苦的决心;有通过自己的力量利益他们,给予他们安乐的决心。具有慈悲之心的上师善知识,会不顾一切地去帮助、利益你。如果没有能力,只是为了化缘,想办法让你掏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随,也不能依止。

十、离退减——道心不退减,道业日日增长。真正弘法利生了,道心会日日增长。说是利益众生,实际成就的是自己;说是弘扬佛法,最后圆满的是自己。

大乘佛法里共讲了十种上师善知识的功德。要观察,不要轻易亲近和追随。有些人是魔化现的,与这种人结了缘并跟随,自己也会变成魔,将来他下地狱时,你也会跟着下地狱……这都是很危险的。所以,不能轻易接触和跟随,了解之后再追随,观察好了再依止。一旦依止了上师就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否则过患特别大,缘起也特别不好。

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后,一定要将身口意都供养给上师善知识,一心一意、依教奉行,与上师的身口意相应。模仿上师善知识,模仿的越像成就越大。言上师所言,想上师所想,为上师所为,最后才能获得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成就,这也就是所谓的上师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