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准提咒感应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佛教在马来西亚的发展

导读:佛教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佛教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民间俗信的佛教 佛教自汉明帝时传人中国之后对於中土的文化艺术习俗文学都带来...
佛教在马来西亚的发展

佛教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民间俗信的佛教

佛教自汉明帝时传人中国之后对於中土的文化艺术习俗文学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於普罗大众的信仰有了牢不可破的感染。

华人移居海外为时已久,但是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是始於17世纪,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了巨大的移民潮。当年渡海南航的先民面对著浩瀚茫茫的大海,船只简陋,孤帆远渡,天有不测的风云,海有不测的巨浪,因此许多人在出海便祭拜天后祈求天后保佑一帆风顺,平安到达彼岸。相传天后能够在狂风巨浪中,突现神力,佑护船民。

移民到陌生的土地,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挑战,除了本身要力求自保之外, 同时也希望能在困境时得到神明菩萨的庇佑。上岸落脚之后,先求安身温饱,继则安奉观音和关帝,这种宗教行为普遍地流行於初时南来的先民。为什么呢?初民抵达远方,面临不可知的命运,时有不测的灾难,生命财产随时都有丧失的危险。在无助的困境中,惟有祈求观音菩萨的保佑。自从佛教传到华人社会两千多年以来,便与华族结了不解之缘,形成了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的景象。在家乡遇到困难时,大家都向观音菩萨求助,到了陌生的异境,灾难更多,因此大家便自然而然的安奉观音菩萨,恳求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能够庇佑他们,于遇到困境时能渡过重重灾难。起初可能在极其简陋的屋子安奉观音菩萨,到了物质条件较好的时候便设立庙宇供奉观音菩萨。这种供奉观音菩萨的行为,敬仰观音菩萨的情怀,我想取名为民间俗信的佛教。因为那时的初民信徒,只知菩萨有愿力,拜之会有灵应,求之可以得助,除此之外,对佛教的内容不甚了了。

俗信的佛教,是最早立足於马来西亚土地的佛教。其中最古老的佛庙就是马六甲青云亭。明明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为什么叫青云亭呢?那是寓意於平步青云的意思。青云亭建於公元1567年,那是我国最古老的佛庙。今天经过一些历史学家和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发现在吉灵丹布赖地区,有一个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据说那是从泰国南部北大年移民去开采金矿工人的後裔。他们大概於公元1578年抵达那里,同时建了一所佛庙名为水月宫,供奉也是观音菩萨。青云亭与水月宫都是我国两座最古老的佛庙,也就是俗信佛教的开端,往後就有许多寺庙逐渐在华人聚居的地方出现。

正信的佛教

1887年妙莲和尚从福州鼓山涌泉寺南来槟城。主持兴建於1800年的广福宫。他意在弘法,便走劝当时的热心人士,购置位亚依淡居高临下的一块山地,辟为道场,继而筹资兴建极乐寺,建筑工程於1891年动工。1906年建峻,那就是规模宏大的极乐寺巍峨壮丽,那是佛教的标志,也是正信佛教的灯塔。因为妙莲法师以及受他邀约而来的得如法师和本忠法师,都是意在弘法的法师,对于信众的佛学知识的加强和提升作了很大的贡献。在槟威大桥尚未出现之前,极乐寺不仅是一座佛寺和宝塔,它也是槟城的标帜。槟城是一块滋长正信佛教的沃土。到了1925年,热心的居士们筹资兴建了位于安顺路的佛学院,时有法师在那里弘法讲经。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的创办人美籍,苏曼加罗法师,曾在那里住院讲经。槟城佛学院的活动对于弘扬正信佛法也作出了贡献。

佛化学校的建立

菩提学院於1939年设於槟城的弯岛地区。1950年得力於大企业家兼慈善家胡文虎的资助,脱胎换骨,改建为一座现代的中学,那就是菩提学院,内设小学部和中学部。菩提学院建立之後,曾任锡兰大学教授的法舫法师曾在菩提学院担任教职。同时他也邀约了竺摩法师到菩提中学担任教席。竺摩法师後来当选为佛教总会主席。此外,後来出任佛教总会主席的金明法师,也在马六甲创办香林小学。佛化学校的建立,对于推广佛学知识和佛化教育,意义重大。

著名法师的讲经弘法

妙莲和尚推动了极乐寺的建立。他也是一位勤於弘法讲经的法师。极乐寺第三任住持圆瑛法师,是一位善於弘扬佛法的人,盛名远播。著名的大禅师虚云和尚也曾应妙莲法师的邀请到来宣讲法华经。近代佛教的改革者太虚大师也曾於二战前夕到来讲佛理。此外,慈航法师、演本法师、金明法师、竺摩法师、伯圆法师,对于正信佛法的宏扬都作了巨大的贡献。广馀法师与镜庵法师分别建了宏大的佛教道场,功在佛教。以上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自中国南来的大法师,对于半岛的佛教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二战前後的华人社会是侨民社会,他们是以华语与当时的侨民社会中的信众沟通的。

除上述以华语向华人社会宣教说法的高僧大德之外,另有操英语弘扬佛法的高僧苏曼加罗法师,他推动佛教青年总会的设立。经他播种,佛青便在稳健中成长。另一位操英语弘扬佛法的大师就是达摩难陀。他是吉隆坡十五碑锡兰佛寺的住持,在他的感召之下,不但锡兰籍佛教徒到该庙结缘,受英文教育的华裔佛教徒也拜他为师。达摩难陀对于佛法的弘扬,自1952年至2006年圆寂,半世纪以来数十年如一日,他以简单流畅的英文撰写七十本小册子以及其它的著作宣扬佛陀的教义。读者可以千计万计,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就以宣扬佛法而言, 他的贡献是空前的。2006年,他圆寂之後,富贵集团依据锡兰传统的佛教最高礼仪为他举行火化仪式。

佛教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成立

马佛青成立於1970年。而我国已於1957年独立,佛青诞生时,华人社会已经从侨民社会蜕变为公民社会。佛青是一群土生土长的公民组成的佛教青年团体。对于佛教的推展,如举办全国性及区域性青少年生活营,及对大专佛学班提供了支援。在弘法方面,除了出版佛教文摘、佛教青年以及中英巫文之佛书之外,还有人通过佛音乐和佛曲来弘扬佛法。同时也有人网络部落格传递有关佛学知识。

佛青另一项有异於传统的佛教团体风格的是兼容并色宗教导师之中,有北传的法师也有南传的法师,如操英语的达摩难陀法师,是许多佛青领袖乐于亲近的大德。在行政及弘法方面,佛青中文和英文兼用,组成份子不分种族,不管北传、南传、藏传的信仰者都可以同济一堂,没有门户之见。

佛青人才济济, 内有许多专业人士,同时拥有双语或三语人才。佛青也是我国青年理事会的成员,力争进入国家发展的主流。对于文化教育、宗教、道德,处处关心,例三M教学问题、道德课程、宗教场所问题、断肢法回教化、回教国的争议、回教徒与非回教徒的法律纠缠等问题,都积极地反映非回教社会对问题的看法,并争取合理的解决方案。佛青是由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公民所组织的团体,对于国家社会的种种课题,都能仗义执言,绝不违避。此外,佛青也是北传与南传佛教受华文教育与英文教育信徒的桥梁,负起沟通的大任。

佛光山的到来

佛光山是由星云大师所创立,立足於台湾,然后要将佛教事业推到世界各地。星云大师以其过人的魄力,高瞻远瞩,把佛光山塑造成一股新兴力量,向世界各地伸展。我国佛光山的第一个道场是建於1989年的南方寺。位於巴生港口路,第二个重要的道场,是位於仁嘉隆的东禅寺,1994年在八打灵设立佛光文化中心。时至今日,佛光山的道场已经遍布半岛各地。佛光山的宗旨是推行人间佛教。

慈济静思堂的建立

台湾厂商刘铭达(济雨)与夫人简淑霞(慈露)在台湾慈济创办人证严上人的感召下,1995年在马六甲成立马六甲联络处,1995年建了一座慈济静思堂,其後於1998年升格为慈济马六甲分会,统筹半岛及东马的慈济佛教事务。证严上人的慈悲心与愿力,感动了不少信徒。她领导的慈济事业代表着佛教中一股巨大慈悲愿力。

净宗学会

净宗学会由净空大师所领导,马来西亚第一个净宗学会於1995年注册,会所设於吉隆坡彭亨律。净宗学会发展至今,全国已经有了四十多个净宗学会,由吉隆坡的净宗学会负起全国净宗学会的协调工作。

净空大师大力推动各宗教间的和平共处,以及人类的和平运动,受到国际间许多爱好和平人士和团体的重视。

泰佛寺

北马的吉兰丹、玻璃市和吉打三州在历史上与泰国有密切政治关系,且三州都有泰人的村落

。每一个村落都有一个泰佛寺,并有僧人住持。泰寺是泰裔人民的宗教场所。由於泰裔佛教徒与华人佛教徒长久以来便有了密切的来往。因此,北马有很多华裔佛教徒都成了泰寺护法,并且给予经济上的支援。有许多华泰通婚人士的後裔,都参与泰佛寺的各种宗教活动,包括短期出家。今天全国最大的卧佛是设置於吉兰丹的泰佛寺内。吉打州的卡赖小镇,镇内有一座全国最大的坐佛。因为卡赖是一个很偏僻的山城, 因此这座巨大的坐佛鲜为人知。笔者曾多次到卡赖瞻仰,对于发愿筹建坐佛的高僧深为佩服。

回顾历史与展望将来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除了海峡三州府的巴巴社会之外,原是一个侨民社会,华人社会无论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包括对佛教信仰与祖籍的状况大同小差, 自从二十世纪初年, 即1900年左右,华人社会逐渐扩大,人数大为增加,便有高僧大德从中国南来弘扬佛法,有者更努力创建道场,许多居士出钱出力,竭尽所能的护法奋斗,终於有了可观的成绩。

1948年之後至1970年代,那是中国和东南亚政治最动荡的年代,马来亚的英殖民地政府颁布了紧急法令在中国执政共产政府,推动了巨浪滔天的政治运动,从此再也没有高僧的到来。

到了1990年以佛光、慈济、净宗三个以台湾为基地的宗派才到我国设立支部。这三个佛教的新兴力量的到来,对于我国的佛教事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动力,目前这三个宗派各自发展,并行而不悖,在台湾如此,在我国也是如此,但是无论如何,大家都是佛陀的信徒。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大环境中,我认为,大家还是要有一些重要的共识,佛教团体之间需要某一些互动。在面对大环境的挑战时,我们必须要携手合作,步伐一致,方能克服可能出现的难题。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佛教团体各自为政的局面,我认为各个佛教团体之间应设立一联络中心,定期出版资讯,加强佛教团体的联系,促进彼此间的了解,进而走上携手团结合作的大道,是当前佛教领导人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