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准提咒感应网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洞山宗旨 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 云门宗禅诗研究
主页/ 禅宗文化/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不修一心,换句话说,增长分别执著,那怎么会成功?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不修一心,换句话说,增长分别执著,那怎么会成功? 「初於闻中,入流亡所」,诸位一定要将「入」与「所」搞清楚。在这章经文里面这一句是最重要,前面已经给大家分别解释过,可是这个意思是有...
净土法门法师:不修一心,换句话说,增长分别执著,那怎么会成功?

「初於闻中,入流亡所」,诸位一定要将「入」与「所」搞清楚。在这章经文里面这一句是最重要,前面已经给大家分别解释过,可是这个意思是有相当的深度。从表面上看,六尘这是外面的境界,它有诱惑我们的作用,既有诱惑必有所在,如果这个心还被境界诱惑,我们的心是向外奔逸,往外面跑。假如是入了法性,这个入就是回头的意思,佛门里面常讲「回头是岸」、「反闻」,这是回头。世间法里面做学问,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那个求其放心就是入。如果不求其放心,这个心是放在外面、放在六尘上,随六尘境界而转,这个心是乱心;不为境界所转,这个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法性。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面说,「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可见得法性就是一心不乱。

为什么证入法性的人就是证得一心不乱的人,他的心不会被外境所动,这是什么原因?当然我们也是很希望求得,而我们总是求不得、求不到,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不了解外面境界之真实相,而把外面境界都看作是实在的,这就无法证得。我们的心要在境界上定下来,那是勉强的定,所谓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不叫它动,这都不是办法,这是石头压草。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压制到相当的时间之后,怕会爆发,压不住的。这就是说明了不能够理解事实真相,才有这些弊病产生。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把一切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破,他是说破了,我们自己要悟入这个境界才有用处。佛给我们讲「万法皆空」,我们哪一桩空了?没有一样空。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把一切有为法都当作真实,几个人把一切有为法看成梦幻泡影?这就是不晓得一切法的真实相,自然迷在外面境界里面。

修学就有善巧,像以前灌顶大师告诉我们,修行人没有其他的念头,「唯守一法然后见真」。这个法子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看不起眼,实在是有道理,真正去用会很得力,为什么?那就是训练一心的办法。我们今天学佛所用种种的办法,都不是修一心。不修一心,换句话说,增长分别执著,那怎么会成功?增长分别执著是凡夫,不是佛菩萨

。我们今天在这里听经增长分别执著,读诵大乘经论也是增长分别执著,天天干这个,那怎么得了?这个问题就大了,换句话说,我们不懂得守一法的妙处。表面上看起来现在佛教还挺兴盛,特别是在我们台湾,到处都有人在讲经说法、有人在领众修行,好像是很盛,其实很衰。原因在什么地方?都不得法、都不能够守一法。譬如在民国初年,大陆上只有一个道场提倡守一法,那就是苏州的灵岩山,印光法师他就守一个办法,念佛。所以灵岩山的道场是长年佛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打佛七,它叫长年佛七道场,道场里只有念佛,没有经忏佛事、也没有讲经,唯守一法,的确也成就了不少人。

你要问,为什么守一法就能成就?我们要追究这个病根的所在,《楞严》里面讲六结,我们就看最粗的这两个,动、静,动静都是尘,耳根所闻的,有声的时候动,无声的时候静。眼根所对的是明暗,见明是见,见暗还是见;耳根对的声有动、有静。动静二种妄尘,就是两大类,它的性质在我们凡夫来讲,所谓是「黏湛发听」。湛是什么?湛寂的闻性,它是不是真的黏上去?不是。将来诸位读经,要是读到这个字样不要误会,有这个意思可没有这个事实,似乎是这个样子,这是讲我们的耳识是这么起来的。可见得耳识之所依是闻性,闻性里面染上动静二尘,这就变成耳识。我们今天用耳是用耳识,不知道用闻性;观世音这个方法,就是要把耳识恢复到闻性,这个办法就是这样,这就所谓是入流亡所。

摘自 楞严经 (第一一一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