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准提咒感应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佛教对中国书法文化的深远影响

导读:佛教对中国书法文化的深远影响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经历种种磨难在唐朝时期进入了鼎盛阶段。同时,书法在唐朝时期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文明的碰撞,它们在同一时期进入高峰绝非偶...
佛教对中国书法文化的深远影响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经历种种磨难在唐朝时期进入了鼎盛阶段。同时,书法在唐朝时期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文明的碰撞,它们在同一时期进入高峰绝非偶然,究竟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佛经是佛教的重要传播手段,唐代《开元释教录》收录了将近六千卷佛经,如此众多的佛经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只能依靠人工抄写。广大的信众、僧侣为了表达心中对于佛法的坚定信念,忍耐寂寞与烦恼,经年累月静静地抄写佛经,这对于自己无疑是一种修为。

东晋 王羲之《佛遗教经》局部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是中国处于动荡、战乱的时期,那时的人们随时都可能陷入绝境,他们对于人生的无常深感无奈

。王羲之这样的豪门子弟也不能逃避这样的社会现实,于是他们便用玄学的理念去诠释佛教的教义。

东晋 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意在笔先”的书学观念,他说: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王羲之所倡导的专志凝神、静观作书的理念与玄学、佛教的静坐都有相通之处,都是对于身心的一种修炼。

东晋 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宋代黄庭坚曾说:

“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黄庭坚认为王羲之所写的《佛遗教经》像是被束缚了手脚一样,不够自然潇洒。所以他建议别人要学习王羲之的《乐毅论》,而不要学习王羲之的《佛遗教经》。黄庭坚对于王羲之的误解,正是王羲之所追求的,《佛遗教经》中的内敛其实是王羲之对于佛法忍让、克制最好的诠释。

佛教倡导“追求离苦得乐的超越境界,创造人间净土即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这种恪守本分的思想反映到书法中,则是每一笔都要工整严谨,不能潦草省事。这种严谨的书风使得楷书在唐朝正式成为一种成熟的书体,书法名家欧、虞、褚、颜、柳都能写得一手优美的楷书。

唐 欧阳询《心经》局部

欧阳询在六朝书法苍劲、飘逸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用笔从古隶中出,凝重沉着,转折处棱角分明、锋芒毕露。结体紧结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玄秘塔原碑

柳公权是很有才学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的楷、行、草三体都有很高的造诣,更工于楷书。他初学王羲之,继学欧阳询、颜真卿、终于融合诸家笔法,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史称“柳体”。

唐 柳公权《金刚经》局部

传世的柳公权书法大部分都是碑文,碑是高僧大德或者名人高官往生之后墓地上所立的铭刻文字的石头。碑其实是佛教所带来的舶来品,唐朝时期书法家大量的碑刻书法,说明了佛教已经深入社会各阶层。无论是书写佛经还是为往生者题写碑文,都体现了把佛法精神传扬下去的护法精神,同时也是求得解脱为自己累积功德的法门。

唐 钟绍京《转轮经》局部

钟繇是楷书体的创立者,钟绍京继承了家学渊源,史称其真书字画妍媚,遒劲有法。钟绍京仅是一名下级官吏,而明堂九鼎和诸官门榜,均他所题,实属难得。许多大臣擅书法者不少,钟绍京能够深得武则天的赏识,估计是被他一手佛系小楷所折服。

敦煌藏经洞 唐仪凤年宫廷写本《金刚经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她自己的乾陵碑上没有一个字,史称“无字碑”。史学家们推测无字碑的含义是,武则天自认为是功德无量,用文字是无法形容的,因此是无字的。也有学者认为是她自认为愧对历史,就让后人自己评断吧。

敦煌藏经洞 唐

武则天在自己的墓碑上没有刻字,但是她却组织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写经活动。咸亨元年九月,武则天生母杨氏去世,她为了给已逝父母做功德,发愿写《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各三千部。为了完成这一工程,她将长安修祥坊中杨氏旧宅设为太原寺,还调集了一批高僧进入太原寺,筹备抄写《妙法莲华经》及《金刚经》的工作。

武则天任命虞昶调集门下省、秘书省、弘文馆、左春坊等机构的楷书手专任抄写工作;调集西明寺、大总持寺等长安城中至少十七座寺院的僧人担任经卷的初校、在校、三校。为显郑重,专门由宫廷调集或新制一批厚潢砑光麻纸作抄经之用,笔、墨及装潢用料或由皇家供给。

武则天的这项浩大的抄经工程虽然是满足个人对于佛教的祈愿,但是客观上也为书法抄写确立了制度规范,也为后世“馆阁体”书法的产生树立了榜样。

唐 张旭草书《心经》局部唐 怀素《四十二章经》局部

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等僧人以笔态恣肆、锋芒毕露的草书见长,他们通过挥毫泼洒来抒情达性,创造出了佛法世界中的另类情怀,他们是对于前代书法美学的批判。草书和楷书两种风格迥异的书法在互补与互斥中完善了自我,也呈现出书法艺术的繁荣和昌盛。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历代佛教高僧为使佛经不毁于兵燹火灾而永存,将重要佛教经典勒石铭刻于寺院墙壁,或镌刻于深山摩崖石壁之上。这些碑刻佛经无疑对佛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也见证了书法和佛法的相互作用。

北齐水牛山《文殊般若经》

六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北齐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等这些当年佛教信众发愿刊刻的佛经,现代人游山玩水之余,不得不惊叹古人的坚韧与毅力。它们的样貌早已被风雨所侵蚀而漫漶不清,原本尖锐的笔画变得圆融通达。面对它们,我们所想的是佛法义理,还是书法艺术,或是自然造化的神功伟力,一切都更耐人寻味了!